2010年4月8日星期四

What Teachers Should Bring Us

  又是一个新的学期,又是一批新的老师。送走了上学期各种2和个别好的老师,迎来了本学期更加2和仍然少数的优秀老师。

  很多人都说大学老师的教课方法与高中有很大的区别,要去适应大学老师的风格。我也承认那些最顶尖最优秀的老师一般都只在好大学中找的到,高考时候看众多大学,其中有一项标准就是研究生导师有多少,博导有多少,院士啊什么的有多少。不过这也只是个标准而已了,至少对本科生而言。就我自己读到现在(大二第2学期)的感受来说,真正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老师并不多。那么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带给学生什么呢?(仅仅是一个大二学生的一些想法)

一、知识

  毫无疑问,知识是一个老师应带给学生最基本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最没用的东西,尤其是在大学里。在小学中学阶段,学生们学的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些工具,这些工具无论经过多少时间都是有用的。从最开始的认识汉字、学会四则运算、学习英文字母,到之后的现代文和古文的阅读、立体几何解析几何、英文的各种语法和阅读,会发现学的东西越来越不知道有什么用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机械的在学,不追究其原因,不追究其目的,只是因为要高考。等我们习惯了这种机械的方式,我们的创造力已经被完全扼杀了。

  说道创造力,想到一道有趣的题目,号称是小学四年级奥数题。

  1这样一个图形,如何加一条线,让它变成2个三角形呢?

  如今到了大学,授课方式的转变以及从被逼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似乎使得老师变得不那么重要。虽然只读了2年多的大学,见过的老师也不多,但是按比例来算,有不少老师的授课方式令人失望的。总结为以下几点:

  • 照本宣读,不是读书就是读PPT,一页一页PPT放下去。
  • 思维混乱, 当想要解释或计算某内容的时候往往自己也算不清,并且时常在长时间停顿后出现“哦不对”等字眼。
  • 口齿不清,声音很轻,板书缭乱等小毛病。

  当然问题还有很多,我只是列举几个。就是在这样的老师的“怂恿”下,学生开始逃课。可是这些老师一般还要点名并记录,算作平时成绩,你不去,直接影响到最后的等地。最关键的是,这些老师往往不能带给你什么,书每个人都有,长这么大了看书的能力还是有的。如果一个老师只会读书来授课,那这还不如自己看书来的效率高,自己还能更自由的分配时间。所以知识这个东西是最基本最浅的,并且在一定的情况下并不需要老师来教授你这些知识。

二、思想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并且大多数人想的并不一样,“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自然也不例外。不过与我们不同的是,老师是对该门课都了解的人,至少比我们知道的要多的多,其思考方式也会清晰许多,而我们这样的学生恰恰就缺怎么去思考。

  高中时,老师一直强调要举一反三。可是事实上是大部分老师讲题时都只讲个解题过程,让同学知道了怎么做了就完事了。这样很机械的知道了某道题的解题方法后,怎么去举一反三?连最基本的如何去思考都不知道。这也是高中老师中评判好与坏很重要的标准。

  到了大学也是一样,但是这样能细细讲题的老师就少了许多许多,更不用说会去引导学生思考的老师了。

  以上谈到的基本上是理科的内容,文科在这点上显得更加重要。

  文科的课本内容是枯燥的(至少大部分内容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照本宣读的方式更难让人接受了。无论是政治还是历史或者其他学科,一个合格的老师至少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来和同学们分享,无论是好是坏,无论正确与否。被称为史上最牛逼的历史老师的袁腾飞就是这样,他自己对很多事情都有独到的见解,并且远远超过了历史的范畴。在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上都有他的上课视频,看他上课真是一种享受。

三、做人

  还有些老师,上课的时候除了讲课,还会讲一些小故事或者周围人发生的事之类的东西。这类老师上课一般会有比较多的时间在讲课余的东西,往往这些东西对你的学业并没什么用,而是教你怎么去做人。其实这些东西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挺重要的,有不少学生尽管学习成绩很优异,但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无论是能力也好人格也好都很一般。

  举个简单的例子,也是本学期数据结构老师说到的:一个学生自己成绩很不错,但是寝室里的其他同学都不怎么样。于是作为辅导员的这位老师问他,你寝室里的同学怎么成绩都没你那么好呢?答:他们一直玩游戏的呀。问:你不和他们一起玩么?答:玩啊,他们叫我一起玩我玩的,但是我学习从来不叫他们的。老师留下一句,你还是滚吧。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个爱玩的学生周围应该都会有些这样的人。

  还有些人有着很优良的成绩,但是永远是独来独往的,没有什么朋友。这也是悲哀,就我个人而言,我自己是离不开朋友的,如果让我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朋友,还不如默默的死去。

四、交流

   交流这个东西在大学课堂里显得格外重要,相比之下在高中的课堂中体现的不那么明显。高中里更多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能接受多少是多少,听不懂的课后去问,包括文科类的。然而到了大学,再以这样的方式授课效果可能会差很多。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的课程有很多,并且每个课程都会有些联系。每门课的老师会理所应当的认为在该课程中出现的基本知识都是学生们学过的,实则不然。尽管每个系都会把专业课根据需求来安排妥当,但是还是不能保证所有内容都覆盖到,总有疏忽的内容。当一门课的老师自顾自的继续往下讲而学生连基本的内容都不知道的时候,这个课就很难上了。

  另一点就是,老师与学生在课上的交流,或者说是互动,不仅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开阔思维,不仅是学生的,还有老师的。这点在《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这门哈佛大学最受新生喜爱公共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Michael Sandel在课上一直会提出很多问题,并且听取同学们的想法。一个同学的观点总能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然后继续延伸下去。这样的形式在中国的课堂中应该是很少见的,也是我们所欠缺的。

  我个人强烈推荐这门课,每天看一点点,你会被其吸引。这里有和菜头对其的评价,并且有醒目的标题:人格担保的推荐。

结语:现状

  有这些想法是好的,但是现状总是与想法有着天壤之别。

  高中:

  • 上课掏浆糊,补课很认真
  • 把上课当成完成任务
  • 没有耐心回答学生问题 
  • 个人素质及人品低下

  至于大学里的老师我前面也提到过些,还有一点就是,很多大学老师都是搞科研的,上课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件可是说业余的事。当然,作为学生的我们,只能去适应这些事实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